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六十三章 驰禁令
    第六十三章  驰禁令
    朱祁镇第二道命令, 也算是大赦令的补充,就是驰禁令。
    除却西北地区之外,驰山河之禁。
    在中国的政治传统之中,山中的矿产什么的都是属于天子的,之前金银矿禁就是基于这个政治逻辑的。
    这些东西是皇帝的,别人不能开采。
    但是朱祁镇之所以驰山河之禁,也就是开矿禁。当然了不仅仅是矿禁。但是主要是矿禁,而今朱祁镇连金银矿禁一并放开了。
    除却少府控制的几个金银矿之外,其余的都可以随便开采。
    原因很简单的,一来是大明承平之后,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对各种矿物的需要非常高,当然了铁被遵化铁厂打下去了,但是除却铁之外,金银锡铅铜,等等各种金属价格飞涨,这也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
    即便朱祁镇不开矿禁,朱祁镇也可以预见因为经济利益,会有人铤而走险。
    如此一来,还不如开矿禁,让天下人在官府的控制之下,开采各种矿山。
    当然了,另外一个事情,就是稍待了废除了厂禁。
    这一点没有明说。
    毕竟大明之前很少有工厂这个东西,也没有所谓不能办工厂的规定,但是大明朝廷对人员无缘聚集却是很敏感的。
    矿禁就是这样原因才禁止的。
    但是这一次开矿禁的时候,朱祁镇令徐有贞拟定了一套流程,就是怎么样才是合法的开矿,其中给出一套流程,具体的就不说了。
    类似铁矿牌照制度。延伸到了其他矿场之上了。但是同样这个牌照制度,也可以引申到其他工厂之上。
    也就是说,朝廷在对矿场进行一系列规定,都同样适应于工厂。
    朱祁镇看似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实际上办事,依然是很谨慎的。
    这样的情况之下,朱祁镇已经为某些人开出一条缝隙。能看见的人,自然会看见,看不见的人,错过就错过吧。
    至于说,没有人发现这一点,却是不可能的。
    不管古今,人对财富的嗅觉都是很敏感的。
    朱祁镇在少府建立起工厂分工体系。
    当然了,这种工厂没有动力源,没有蒸汽机,也没有发电机,机器的利用率并不高,用得最多的是水利器械与滑轮。
    但是并不妨碍少府赚钱。
    不是没有人眼红少府的滚滚财源,其实跟多地方,有些人都偷偷模仿少府。很多经商的人,几乎将《端木子》人手一本。
    朱祁镇虽然高歌猛进,但是之前作出的铺垫并没有作废。
    不过,最近朱祁镇对商业上的改革,也就这么多了。
    一来,是朱祁镇要看看大明商业发展到底是什么情况。才能有的放矢。
    毕竟,朱祁镇关注重心一直放在政治这一块,在大明商业自然是依附政治而生,却也不代表其中完全相同。
    二来,就是朱祁镇觉得,很多时候,商业发展,需要是安定的环境,适当的政策,剩下的商业本身就会有生命力。
    而今大明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是却有得是时间。
    毕竟而今才正统三十二年,换算成西元才1467年。中国没有大比分落后,必须抓紧工业化才能立足于世界之林。
    而且以大明儒家思想,朱祁镇搞出什么特别偏向商业的政策,反而能弄得很多人反对。
    这个根本不能变。
    大明发展工业也好,开拓殖民也好,都必须要基于养活更多百姓的的基础之上。
    这是朱祁镇的核心,也是大明百官勉强与朱祁镇达成了共识。
    朱祁镇也不能继续越界了。其中分寸掌握是很重要的。
    如果说这两道命令,大体上是务虚的。毕竟这样的命令,真正更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要想什么能令行禁止。
    但是下面两道命令,就有具体要实行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就是下令,从将南京,苏州,天津,济南,淮安这五个府,实行吏员代替胥吏,并从内府出一半经费,户部出剩下的一部分经费。
    也就是朱祁镇一直想推行的胥吏世袭改为吏员的制度,正式开始推行了。
    虽然朱祁镇之前做了很多准备,但是推行这一件事情,依旧费劲了心力。
    将胥吏改为吏员,这一件事情,大部分官员都是原则上赞同。
    毕竟,胥吏之黑暗腐败奸诈,大家都有共识的。
    没有共识的是,用吏员代替胥吏就一定有效吗?
    对,顺天府以及两个京县,实行吏员代替胥吏,已经很长时间了,顺天府也因为这件事情,成为了大明最富一个府。
    但是要知道,这是北京。
    说不定那一个小老百姓都通着天的。这些吏员不敢过分。再加上顺天府有钱,别的不说,单单是顺天府每年收的房税,契税,等各种商业税收,就有好几万两之多。
    其他地方就能支撑起这个消耗。
    更重要的是,如何防止吏员体系无限制的扩大。
    毕竟连胥吏体系之中,就有白役,就是胥吏找来的根本与帮手。而官僚体系自我繁殖的欲望根本不可抑制。
    别的不说,即便是后世也是有临时工的。
    为什么有临时工,自然是编制不够了,而今胥吏不在官府承担之内,只给工食钱,甚至连工食钱也不多。
    如果一来,胥吏扩张不起来。
    但是变成吏员之后,会不会吏员之外还编外吏员,如此一来,比之胥吏害民,更可怕。
    毕竟北宋冗兵冗官之弊,也是要借鉴的。
    多一个官员,百姓的负担就多一分。今日开一个口子,明天就未必能堵得住。
    纵然内阁之中,刘定之对这一件事情,也是颇有微词的,因为刘定之知道,朝廷的财力是决计负担不起将天下所有的胥吏给换成了吏员。
    这个财政负担太重了。
    刘定之虽然近乎是朱祁镇的私臣,但是也在这一件事情上,与朱祁镇争论了好一阵子,才算是定下来了。
    朱祁镇也做出了自己的妥协。
    就是这几个地方少府出一半经费。
    要知道这个例子一出来,今后很可能就是惯例了,如此一来,朱祁镇一直以来比较富裕的财政就就又要陷入比较困难的局面之中了。
    不过,对朱祁镇来说,钱仅仅是武器而已,花到正确的地方,也是一件好事。
    其实朱祁镇也明白,唯有胥吏改革完成的几个地方,才能真正推行朱祁镇之前的两道命令的具体内容。
    毕竟这些吏员都明白一件事情。
    他们的前途与事业都是与朝廷变法绑在一起的,如果他们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么他们的未来就会暗淡无光,不要说从吏员的身份之中脱颖而出,成为朝廷大员,立身于朝廷之上。一旦变法失败,很可能吏员改胥吏之策,就会被反攻倒算。他们而今的地位,就不复存在了。
    这就是,朱祁镇为什么一定要将变法与吏员改革绑在一起的原因。
    因为朱祁镇必须创造出一批依靠新法而存在的阶层或者说集团。
    如此一来,他们必须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即便朱祁镇有一个三长两短,也不至于人亡政息。
    毕竟这些吏员看上去不起眼,却是整个大明最基层的触角。
    一个人或许不重要,但是一群人,几万人,几十万人,却是很重要的。
    即便是胥吏也是如此。
    这也是为什么,朱祁镇先大赦之后,再推行这个政策的原因,因为胥吏阶层都是属于贱民的,这一次大赦将胥吏变成了良民,让胥吏阶层有了更多的选择。比如说参加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