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五十二章 箕国绝不屈服
    辽地的各路大军,奉自家君侯之命。从十月份开始,陆陆续续从各地向番汉、安城附近一带集结。与此同时,辽地下令,从十二月一日开始,封锁辽地与箕国所有的商路通道。
    到十一月底,各路大军的军长,带着自己的大军,在指定的地域全部集结完毕。正规军三万骑兵,七万步兵,以及野战医院和后勤等人员,总计十二万人。而海军一万五千余人,也开始载着粮草、辎重和军资等到达番汉。
    辽地大军集结完毕后,在番汉和安城等地,开始了有针对性的冬季拉练,训练。
    而从各郡县征调的十万预备役大军,也陆陆续续到达襄平城,在襄平城外展开了集训。田光按姬康的吩咐,亲自到预备役军,挑选了五百名军士,包括学院的鞠武、秦舞阳、高渐离等人,组成了姬康的警备营,并开始了严格的训练。
    姬康和石敢两人,抽空也去城外的军营中,和小伙伴们一起训练。
    第一次去的时候,姬康本以为别人还好说,高渐离肯定是沮丧着脸的,心内暗暗窃喜。
    但没想到到军营后,发现鞠武、秦舞阳、高渐离等学院众人,居然在军营中、编排了许多军旅题材的歌曲和节目。趁训练间隙,给将士们表演和演奏,深受将士们的欢迎。
    至于高渐离,居然比在学院还受将士们的喜欢。看到此状况,姬康的鼻子都快气歪了。
    而大将荣蚠,上将王石、刘胜、薄望等军队高层人员,齐聚襄平城,研讨明年开春,对箕国征伐的军事计划。
    各郡县官府以及学院组织的宣传队,则在各郡县、乡村积极宣传箕国伐辽时的罪恶。这是让普通民众也知道,未来我辽地攻伐箕国,是正义的战争。
    一股浓浓的战争氛围,在辽地扑面而来。
    说到箕国,就不能不说箕国的开国国君箕子。
    箕国开国国君为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箕子与比干、微子并称为商纣王时期的“三贤”,也就是孔子在《论语·微子》中称赞的“三仁”。
    箕子佐政时,见纣王进餐必用象箸,感纣甚奢,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
    果然后来商纣王暴虐无道,整天酗酒淫乐而不理政,挥霍无度。纣王的叔父箕子,见纣王这般无道,苦心谏阻,但屡谏纣王都不听。
    有人劝箕子离去,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尹之恶而自悦于民,吾不忍也”。
    箕子见成汤所创六百年江山即将断送在纣王手中,心痛如割,索性割发装疯,披发佯狂,隐而鼓琴以自悲,每日里只管弹唱“箕子操”曲以发泄心中悲愤。纣见此,以为箕子真疯,遂将他囚禁起来,贬为奴隶。
    纣王末年(公元前一一二四年),姬康的先祖周武王姬发,兴兵伐纣。牧野决战,纣王兵败自焚。武王攻入商都朝歌,商朝覆灭。
    在这商周变易之际,箕子便趁乱逃往箕山(今山西东南部晋城市陵川县棋子山),在箕山(今棋子山)过起一段短暂的隐居生活。
    周武王灭商建周后,求贤若渴的周武王访道太行,在陵川找到了箕子,恳切请教治国的道理。武王向箕子询问殷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说话,因为他不愿意讲自己故国的坏话。武王也发觉自己失言了,就向他询问怎样顺应天命来治理国家。
    箕子于是便将夏禹传下的《洪范九畴》陈述给武王听,史称箕子明夷。武王听后,十分钦佩,就想请箕子出山治理国事,重用箕子。但箕子早对微子说过:“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
    因怕武王再次来请,箕子乘武王走后,他便迅速率领弟子、与一批商的遗老故旧一大批人,总计五千多人。从今胶州湾渡海,奔向与商有一定族缘关系的朝鲜,创立了箕氏侯国。同去的有殷商贵族景如松、琴应、南宫修、康侯、鲁启等。
    后来当周武王知道箕子远避东方时,感慨良久,便下旨派人到朝鲜,封箕子做朝鲜的国君,箕国建立,臣于周。
    箕子带去了懂诗书、礼乐、医药、阴阳、巫术的知识分子,懂得各种技艺的能工巧匠。他们把中原文明带到朝鲜半岛,教化臣民,使古朝鲜习行华夏礼乐制度,衙门官制、饮食起居逐渐沿习中原习俗。
    政治上,箕子颁布八条成文法,禁止杀人、伤人、盗窃;经济上,推广殷商的田亩制度和中原先进的耕作、养殊技术。
    箕子在朝鲜治理不到三年,当地民风大变,夜不闭户,没了盗贼,妇人守贞不淫,男婚女嫁不重聘礼,民众节俭敬睦,社会和谐安定。
    自此,朝鲜半岛的文字、传统习俗、礼节等与中原各国,并无二至。
    而追随箕子的众多大臣又被箕子,分封到朝鲜半岛的南端,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国家。箕国自箕子开始,到箕释这一代,已经为三十八代国君了。
    在辽地下令,封锁与箕国的商路通道后,箕国朝堂上下已感到大事不妙,陷入了混乱之中。
    十二月上旬,箕国的国主箕释,急忙召见了箕国的相国高民几位重臣,商量此事。
    相国高民皱着眉头,沉思良久,对箕王箕释道:“大王,自前年我箕国三方伐辽以来,高句丽被灭,东胡王忽必答战死,现今剩下我一国。”
    “辽地在占据了高句丽国和东胡的部分地方后,臣以为其要稳定这两地,最少需要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现在看来,辽地治理该地很有方法,历经三载,就已完全稳定。说真话,这完全出乎臣的意料之外。”
    “王上,辽地此番封锁商路,看来是要伐我箕国呀!我箕国不得不防!可聚集我箕国军队于番汉和北部边境,严密防范辽地。”
    高民顿了顿,看了看箕释,对箕王又道:“大王,微臣还有一策,现在辽地势大,我箕国可向辽地臣服。只要辽城君承认我箕国的臣属地位,其自不会伐我。”
    箕王箕释一听,面露不悦之色,对高民道:“相国,此辽地小儿来辽不到十年,再加上前年我三国伐辽,虽辽地最后化解,其实力也必大损。我箕国立国数百年,怎可臣服此稚嫩孺子?而且,我箕国带甲之士,也有数十万,不打怎么知道输赢?”
    箕相高民听罢箕王的话后,暗暗叹了一口气。不过一想,箕王说得也有道理。
    高民见此,就对箕王箕释道:“大王,既然王上已决定抗击辽军。我箕国可通知南部三韩等诸侯,若辽地大军不来则罢,若来则让他们派兵来协助我箕国,共防辽军。”
    箕国的几个大臣听罢箕相高民的话后,一起站起,向箕王箕释道:“相国此言极是,臣等附议。”
    箕王箕释听完相国高民和众大臣的话后,沉思了良久,站了起来,缓缓说道:“诸位爱卿,前年伐辽,东胡和高句丽军皆败,唯我箕国大军独存,并无过多伤亡。此番那个辽地小儿,若来伐我箕国,我箕国绝不屈服,必与其决一死战。”
    说到这里,箕释又对众臣说道:“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我箕国可派使者前往匈奴、东胡、乃至辽地的君主国燕国,进行外交斡旋。”
    “如果能让匈奴、东胡等国出兵,或辽地的宗主国燕国制止这个辽地小儿,方为上策。”
    相国高民听罢箕王的话后,摇了摇头,对箕王箕释道:“大王,现今辽地已封锁了我箕国前往这些国家的所有通路。微臣也研究过辽地的律法,而辽地《户律》和《商律》等律法,对流民和商户都有严格的规定。”
    “实不瞒大王,据我箕国密谍和去过辽地的商家言道,现今辽地几乎无一流民,我箕国许多的流民也纷纷投奔辽地,据闻到辽地后,辽地都给予了房屋和田地的安置。而商户经商,则需要多家商户担保,实行连坐法。我箕国派使者前往这些国家,希望很渺茫呀!”
    箕王箕释和众大臣听罢高民的话后,都吸了一口凉气。都听闻辽地富庶,没想到律法也会如此严密,居然会做到如此地步。
    箕王箕释一怔,但知道现在不是泄气的时候,对高民和众臣道:“诸位爱卿,既然如此,我等也不可束手就擒,传我诏令,若辽地伐我,征全国十六岁以上男丁入伍,我箕国与辽军决一死战。”
    相国高民和箕国众大臣,一齐站起,躬身道:“诺。”
    箕国朝堂的此番动静,在十二月底,就被情报局的人员传回襄平城内的情报总局。局长黄勇看罢从箕国传来的消息,急忙整理后,来到了君侯府,向姬康进行了禀报。
    在秘书阁,姬康看罢箕国的动向后,沉思了片刻,问黄勇道:“箕国带南部的众多附属国,如果动员十六岁以上的男丁,总计能有多少人?”
    黄勇对姬康道:“启禀公子,如果箕国对十六岁以上的男丁进行总动员,兵力最少不下于五十万人,甚至更多。”
    姬康听罢,心头一惊,点了点头,对黄勇道:“我知道了,你下去后,要安排我情报人员,一定要盯紧箕国的一举一动。另外,抓紧策反箕国官员的行动,也不可松懈。”
    黄勇抱拳躬身对姬康道:“诺。”
    待黄勇走后,姬康对身旁的石敢道:“派人叫大将荣蚠和君相剧辛,两位院长来。”
    老总管姬茂,现在带人去巡视各郡县去了,不在襄平城。
    等众人到后,姬康把情报局人员整理的箕国情报,递给了众人。
    众人看后,都面色一滞,没想到箕王箕释,敢如此破釜沉舟,与辽地决一死战。更没想到,箕国的兵力有如此之多。
    大将荣蚠笑了起来,对姬康躬身道:“公子,无妨,箕国军队的实力与我辽地相比,相差甚远。某将有决心,率我十万大军,击败箕国所有军队。”
    君相剧辛比较谨慎,对姬康道:“公子,不可大意。箕国安稳数百年,有如此多的兵力,也在预料之中。由此,也可知箕国以及其附属国人口数,远远超过我们的统计。可令襄平城外的十万预备役军投入前线,我辽地各郡县的第一批三十多万预备役军,也应该做好战斗的准备。”
    姬康听罢,沉思了会,点了点头,对众人道:“此番攻伐箕国,我辽地势在必得。就如君相所言,不可大意。既然箕国及附属国大军都集合边境,这样也好,就让我辽地毕全功于一役吧!按我军预备方案进行吧!把在襄平城聚集的十万预备役军,投入此次伐辽。”
    说到这里,姬康顿了顿,又道:“传我命令,现在派人通知襄平城外的十万预备役军,进驻番汉和安城。命各将领马上奔赴前线,组织军队。另令各地驻军和预备役军,全部做好投入战斗的准备。再令十八岁到三十五岁的、第一批三十万的预备役军,全部开始集结,向番汉、兴安等地集结,准备投入战斗。”
    众人一起站起,齐声道:“诺。”
    继长平之战后,又一次百万大军会战的场面,即将展现在人们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