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73 血祭坛终
    很快,府尹和邢副将也来到了书院,听完包拯的讲述后,神色复杂不明。
    公孙府尹得知这件事情后,立即发布了通缉令,通缉蒙放以及当年毁灭侉仡族的那个瞎子‘吴勇’。他胆小怕事,不敢动木都统,但是对付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瞎子,自然无所顾忌。
    “不论都统以前做过什么事,但是他对我有提拔之恩,我一定要将凶手缉拿归案,为都统报仇。”邢副将掷地有声地说道,接着他也派出了手下的士兵,配合衙差在城中进行搜捕,誓要将凶手捉拿归案。
    第二天,衙役在城外十五里的树林里发现了蒙放和瞎子的踪迹,等到江青赶过去的时候,两人都已经死了。
    瞎子的四肢和脑袋已经分家,死状极惨。
    蒙放的尸体靠在一颗大树上,胸口插着一柄细长的竹剑,嘴角带着一抹笑意。
    江青看了一下林子里的痕迹,已经在脑海里模拟出了两人交手的过程:“当时蒙放在树林里堵住了瞎子,跟他进行了一场激斗。蒙放的武功比瞎子略逊一畴,但是瞎子的眼睛看不见,两人打起来,一时也难分胜负。激斗的过程中,他们被衙差和士兵发现。瞎子想要逃走,蒙放自然不会让他逃脱。两人继续交手,被吸引过来的衙差和士兵越来越多,这时蒙放用出了两败俱伤的打法,胸口中了瞎子一剑,但却将瞎子的脑袋砍了下来,然后拼尽余力把他的四肢也斩断,最后坐在树下死去……估计,他早已心存死志,所以走的时候十分安详。”
    包拯站在蒙放的坟前,神色悲伤,叹了一口气,道:“蒙放兄,你这又是何苦呢。我想你的族人若是在天有灵,应该是想要让你好好的活下去,而不是走到这一步。”
    江青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或许,他也有自己的苦衷吧。好了,走吧。”
    包拯点了点头,眉头却依旧皱着,一副神不守舍的样子。
    凌楚楚伸手在他的面前晃了晃,道:“包大哥,你在想什么?”
    包拯道:“没什么,只是心里还有一些事情没有想通。”
    凌楚楚道:“什么事情没有想通,案子不都解决了吗?”
    包拯没有回答,笑了一下,道:“没什么,我们回去吧。”
    回到青天药庐后,包拯发现包母落寞地坐在院子里,唉声叹气,不由问道:“娘,你这是怎么了?”
    包母叹口气道:“常雨走了。”
    包拯惊讶地道:“常雨走了?住的好好的,为什么要走啊?”
    包母道:“说是去投奔一个远方的亲戚,我留都留不住。对了,她还给你留了一封信,就在桌子上。”接着又继续嘀咕道:“这么好的姑娘,怎么走了?黑炭,是不是你欺负她了?”
    包拯根本没有理她,走进屋里,把桌上的信拿起来,打开后却只看到一团黑墨。
    凌楚楚奇怪地道:“怎么是这样,难道浸水了?”
    包拯摇了摇头,道:“信封没皱,不是浸水了。”接着把信纸放到鼻子前闻了一下,道:“所有的疑问都解开了。”
    凌楚楚道:“什么疑问?”
    包拯道:“我之前不是说过,一直觉得侉仡族的族徽有些眼熟,就是想不起在哪儿见过。还有就是侉仡族的宝藏,从瞎子和应院士的表现来看,他们也没有找到侉仡族的宝藏,那么宝藏究竟在哪里?”
    凌楚楚嗔道:“哎呀,你这个人,说话只说一半,都急死人了。”
    包拯把手里的信纸一扬,道:“这就是侉仡族的宝藏,而侉仡族的族徽,我也是在常雨那里见到的,她也是侉仡族的幸存者,若我没有猜错,她和蒙放应该是一对兄妹。”
    凌楚楚惊讶地道:“常雨和蒙放是兄妹?”
    包拯道:“这只是我的猜测,蒙放之所以要跟瞎子同归于烬,大概是想让这件事情在他这里终结,也是为了保护常雨,不想让她牵连进来。”
    凌楚楚道:“那这个宝藏呢?”
    包拯道:“这是铜油。你还记得白针山外面的那个湖吗?山上山,白山抱千翠。山上山是一个‘出’字,指的就是白针山外的那个湖。水中水,黑水拥万红,指的就是铜油。铜油在湖里,就是水中水,燃烧起来就是万红。这就是侉仡族的宝藏!”
    凌楚楚也想明白了事情的始末,幽幽地叹口气,道:“常雨也真是可怜,希望她能开始新的人生吧。”
    ……
    一转眼,半个月过去。
    自从破了高丽使节案和天鸿书院案,包拯名声大噪,并且得到了一个庐州第一聪明人的绰号。走在街上都会引起路人的围观,不是想找他比试,就是想把闺女嫁给他。
    这件事让包拯非常烦恼,当然,还有一件比出名更让他烦恼的事情就是没钱。
    包拯的家境并不富裕,再过不久他就要上京赶考,需要一笔盘缠。
    以前的小说里经常会有这样的桥段,比如某某楼的一个花魅看上了上京赶考的书生,把自己赎身的钱给了书生当盘缠……由此可知,上京赶考需要一大笔盘缠,这笔钱对于包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江青想过,自己是不是重操旧业,到街上随便摸几个肥羊,就能把这笔盘缠凑出来。不过后来想了想,这种事若是让包拯发现,他肯定得跟自己翻,也就熄了这个念头。
    反正盘缠的事情到时候自会解决。
    这天,公孙策来了青天药庐。
    “公孙兄,你怎么来了?”包拯道。
    “我是来约你一起上京的,好有个照应。”公孙策道。
    “上京?离秋考之日还有两个月,为什么这么早就上京啊?”包拯道。
    “这你们就有所不知了。考状元,考试只占一半。”公孙策道。
    “那另外一半呢?”凌楚楚道。
    “是名望!”公孙策出身于官宦之家,虽然是第一次参加科举,但对其中的门道却了如指掌。他也不吝惜将这些门道告诉包拯。“每年秋季,全国的人才都会云集卞京,在同辈中有影响的人就会传到考官的耳中,这叫先声。如果能给监考一个很好的印象,他在批示考卷的时候自然就会事半功倍,这就是所谓的窍门。”
    “这一次的状元和榜眼,我想非你我莫属,所以想跟你早一点一块起程。”公孙策脸上充满自信,仿佛状元和榜眼已经是他们的囊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