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六十三章 大明水师开进了安南海域
    安南国地形很是奇特,整个国家在东面沿着海岸线,形成了一个长长的狭窄区域,这就是安南国特有的地形,海岸线特别长,东、南面是海岸,北面是大明国的十万大山,而西面却是与另两个山区小国接壤。
    安南国区域内居多为山地,十万大山自大明境内延伸到安南的北面,过了山区后,就是红河两岸的平原地带,这块难得的河滩地,属于红河河水冲击而形成的,红河的源头来自大明国的云南,一路上汇集了无数的支流后,奔腾而下,流向大海,带着泥沙,经过漫长的岁月,冲击而成为一个三角形的平原地带,俗称红河三角洲。该区域农人大多以水稻、甘蔗种植为主,安南国首府升龙城就在这片区域内,建在红河的西岸。
    安南国的南方还有一条河流叫湄公河,湄公河同样从南亚的高山地区奔流而下,途径安南国南边,在安南南边形成了一个平原地带,称作湄公河三角洲。
    时下,安南国为陈朝时代,陈朝在政治上有一大特点,就是所谓“上皇制”,从陈太宗至其后有六代统治者都是如此。即1258年陈圣宗(即陈晃)即位,陈太宗(陈日煚)迁为太上皇(上皇在位时间:1258~1277年,以下同);1278年陈仁宗(陈昑)即位,陈圣宗为上皇(1278~1290年);1314年陈明宗(陈天明)即位,陈仁宗为太上皇(1314~1320年);1329年陈宪宗(陈旺)即位,陈英宗为上皇(1329~1357年);1372年陈睿宗(陈曔)即位,陈艺宗(陈暊)为上皇。
    眼下正是陈睿宗执政的时代,按照安南国的体制,皇帝居于首都升龙城,君临天下,掌权执政。而太上皇陈艺宗却居于南方的天长府,其目的是,对内以防篡弑,对外外以策国防。
    陈朝为了维持家天下,宰相则择宗室贤能独占,如太宗之叔守度,圣宗之弟光启、日,仁宗之弟德晔,英宗之弟国瑱等,都是统治者的近亲担任宰相级别的高官大吏。陈朝还规定,王室的“婚姻不于异姓而于同姓”,即所谓“婚娶皆同姓”,使陈氏王室宗族集团,成为保护陈氏统治者宝座的围墙。
    陈朝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加强了宗室成员在朝廷中的权力。以天下者祖宗之天下,承祖宗之业,当与宗室兄弟同享富贵为宗旨。1236年初,陈太宗“定大臣官衔:凡宗室入府,或太师、太傅、太保、太尉,或司徒、左右相,皆兼授检校,特进仪同三司平章事”。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公元1242年,陈太宗将地方行政机构从李朝时期的二十四路,定为十二路。置安抚使、镇抚使正副二员。在路以下又设大司社(五品以上)和小司社(六品以下)。1244年,又任命文臣为诸府路的官员,凡十二处。府有知府,路有通判,州有漕运使副,主漕运。县置令、尉、主簿,这点与大明朝很相像。
    自1242年以后,陈朝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地方受中央朝廷的直接领导,从而消除了自十世纪越南地区从中原王朝领土分离以来,地方势力的分裂割据现象。
    除了地方官员直接受朝廷指挥外,军队也是如此。在芒街边境,安南国有一支边防驻军,人数为五万人,由陈艺宗的堂弟陈玉堂指挥,而沿海各城市皆有驻军,人数在一万五千人左右,驻军将军也均是王室成员。
    首府升龙城外住有一支五万人的警备军队,掌握在陈睿宗的王弟陈煜手里。城内还有一支御林军人数为二万人,由陈睿宗的另一王弟陈宾指挥。
    南方太上皇陈艺宗坐镇的天长府,也有十来万军队拱卫在天长府周边,沿海各城的驻军,统一由王室成员在节制着,如此的防范规模,在外人看来,很是严谨,无懈可击。
    安南国大多数富裕的城市都在沿海地区,芒街镇也是一个海边城市,是大明国进入安南国后的第一个海边城镇,唐三明将军的五万人马就在芒街背面的大山里,忍饥挨饿,备受煎熬。
    事已至此,想退回去却是欲罢不能,前有安南国的五万大军严阵以待,旁有乱军李世成的三万军队虎视眈眈,唐三明这是才有点后悔了,自己太大意了,现在是前不能前,退不能退了。前进,势必受到两面夹击;退也会受到对方的追击,损失照样很大,重要的是,大明的脸面就会丢尽了,这是皇帝朱元璋不能容忍的,回去是要杀头的。
    唐三明将军命令士兵,一面加强防御,修筑防御工事,做好了固守待援的准备;另一面,派出了几批人员,向汤和将军求援,重要的是给养。汤和一方面派出了大明水师,从海上进行增援和补给;另一方面派出了大量的民夫,在三万援军的护送下,将粮食、药品、装备,分批的运到唐三明那里,但由于山路难行,民夫时有失足于山崖,粮毁人亡,道路崎岖、山路难行,民夫所背负的粮食,五成在途中就消耗了,每一次运送的粮草,仅供五万大军几天的消耗,这也是阮横将军提出用水路运输的原因,这种运输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再加上死亡民夫的赔偿,无异于雪上加霜了。
    唐三明的五万人马困守边境,饥寒交迫时,李世民的三万人马的日子更难过了,好歹唐三明的大明军队还有点后勤补充,李世成却是连那点补充都没有,所处的环境更是窘迫,所幸李世民的士兵大都是本地人,在十万大山里有的是法子找到食物,虽然吃不上主粮,但野菜、菌类在大山里却并不缺少,勉强不至于饿死。
    李世民的三万本地军队,在唐三明将军的五万人马追击下,还能存活下来,这完全是仗着本地人,熟悉大山的环境有关,南方人瘦小的身子,在大山里占来占去,灵活机动,让江淮子弟们头疼不已,再加上水土不服,导致几次围剿都没占到便宜,让唐三明将军火冒三丈,却又没办法。
    李世成的军队,同样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前路被安南军队拦截,后路被大明军队截断,无论哪方他都打不过,只有一条路——进野人山,那同样也是死路,进去的人九死一生,士兵们进了野人山,因为饥饿、生死,有可能引起哗变,不受控制了,这条路是李世成不愿意看到的,也不愿走的,没有了军队,他李世成狗屁都不是了。
    李世成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两国开战上,这样,他和他的军队还有机可乘,兴许能躲过这一劫。
    就这样,三方在两国边界对峙上了,谁也不敢率先动手,哪家先开打,势必会受到另两家的夹击,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安南国的边防将军陈玉堂,是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他是太上皇陈艺宗的亲弟弟,国王陈睿宗的亲叔叔,他坐镇芒街一带,有着守土卫国的职责,所以他丝毫不敢大意。
    陈玉堂一方面在边界严阵以待,对峙着两支敌对的军队,另一面派出了信使,向国王救援。国王陈睿宗接到了叔叔陈玉堂的求援后,立马从各处抽调人马,首府升龙城的外围五万人的警备军队,也抽调了二万出来,组成了一支十万人的增援军队,在陈宪宗的五弟陈明的统领下,向边境进发,增援王叔陈玉堂的边境军队。
    因为不明白大明军队的目的,这是安南国上上下下都紧张了起来,王室的紧张,来自于自身王座是否能保住;将军们的紧张,来自于战前的压力;百姓们的紧张,来自于自己的平安生活受到了干扰,自己的子女在军队里,是否会送命?因战争导致物价的疯涨,这都让百姓们揪心了。
    就在三方军队紧张的对峙时,大明水师远洋护航队开进了芒街不远的海域,按照陈北坤的计划,大明福州水师的主力舰队上百艘战舰,停留在大明港城与安南芒街水域中间的水面上,仅仅派出了广东水师刘永福将军的十二艘战舰,向芒街湾开进,在安南边防军队的眼皮底下,大摇大摆的开进了内河,停泊在了扫把山的岸边。
    阮横带着三万士兵,开始登陆,士兵们当成了搬运工,一袋袋的粮食运进了唐三明的军营,其它给养、军械也被慢慢的运进了大营,唐三明将军看着阮横将军,眼睛瞪得老大了,问道:“我说老阮啊,你这是唱的那一曲啊?我他妈怎么都看不明白了,怎么广东水师都出动了?”
    阮横神秘的一笑,低声说:“岂止广东水师,福州、泉州两支水师,上百艘战舰都停在不远处呢,就等安南鬼子上钩了。”
    唐三明合不拢嘴了:“我靠,玩儿大了,好啊,干脆拿下小安南得了。”
    阮横把手放在嘴边“嘘”了一声:“保密!上边要我们配合演戏,就最后假戏成真。”
    大明水师大摇大摆的卸下了各类物资,水师战舰干脆就不动了,停泊在两国交加出,大炮的炮口直指安南边防军。扫把山上,李世成站在半山腰的瞭望台上,看着海边的战舰,脸上不住的冒汗,心里直哆嗦:完了,完了,这是要打持久战了,他们两国打得起,老子拿什么打,要吃的没吃的,要兵员没兵员,要军械没军械,打仗没有补充,还打个屁。李世成心里直嘀咕,怎么办?怎么办?
    陈玉堂与带着援兵赶来的五侄子陈明,也在瞭望台上观看大明水师,口里直冒凉气,自己的五万援兵到了,可对方也到了援兵,双方都增兵至十万了,对方还有十二艘战舰配合,后边还有没有兵员继续赶来,还两说啊,这真是凶多吉少啊。
    五殿下陈明毫不在乎的说:“王叔,怕什么?咱们也有水师啊,赶紧向王兄禀报,请求增兵、请求水师增援啊。”
    陈玉堂苦笑了一下,说:“只能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