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99页
    看来皇帝陛下,还是真的很希望自己能够好好建设好桃源寨这个“试验田”。
    贾放连忙找了个在礼部跑腿的,要了笔墨纸张,把他认为有价值的观点一一抄下。
    *
    夏省身一直昏天黑地地读卷,读到东方既白,才又想起了贾放。他猜想这少年怕已经是伏案睡着,哪里还能耐烦看这么多试卷。
    谁知他抬起头,正看见贾放精神奕奕地抱着一大叠朱卷,正津津有味地读着,手边还叠放着一大堆手稿,还正不断往那手稿上抄写着什么。
    其他礼部小吏大多已经在伏案休息,却唯有贾放一人,越读越精神,越写越振作。
    连夏省身都不得不感慨,这个少年,和他同龄的人比起来,真的有点儿……特别。
    第124章
    贾放阅卷, 阅了一夜,而他自己则对时间的流逝毫无察觉,头一抬, 便见到礼部官署外天色泛白,已经天亮了。
    这时终于有礼部的小吏过来, 把贾放面前的试卷捧走。贾放此前按照要求将试卷分成了三堆, 这时小吏也是一样分门别类地抱走, 然后在试卷所贴的签纸上写上了贾放的评语, 大约也是“上中下”之类。
    贾放没想到自己的阅卷也真的被纳入了礼部对试卷的评分体系, 多少有点儿觉得意外。
    这时夏省身来到贾放面前, 盯着他看了半天, 然后扬了扬下巴,问:“你抄的什么?”
    贾放一伸手,将他的“笔记”递给夏省身看。对方只看了几行, 便摇摇头, 道:“流于细枝末节, 毫无大局观念,于国家何益?”
    贾放无所谓:若是夏省身与他易地而处,成为桃源寨的所有者与管理者,便会知道这些细枝末节对他来说其实都很重要。
    另外,夏省身对他是这副态度,肯定也和今次皇帝陛下殿试的内容有关——号召天下士子一起批判现在的科举取士制度, 估计这位太子太傅正一肚子气无处发泄,又见到皇帝把贾放强塞了过来“阅卷”, 便再也忍耐不住,无论如何都要讥刺贾放几句。
    贾放笑嘻嘻地,只道:“夏大人辛苦, 何必再为我随手记下的这些劳心劳神?”
    这边夏省身面对态度一流的贾放没辙,另一头,礼部官署门口报了说太子殿下前来探视众位大人。
    夏省身没奈何,只能暂且先放贾放一马,自己带着礼部大小官员迎出去,欢迎太子大驾光临。
    太子一进礼部官署的正堂,一本正经地受了夏省身等人的礼,然后向众人道辛苦:“诸位一夜辛苦,东宫特地从晚晴楼定了些早点,请各位享用。”这倒也很贴心。
    “咦,高仕达高大人不在吗?”太子奇怪地问。
    贾放顿时也竖起了耳朵:他昨晚一进这礼部官署就想打听高仕达在哪里,但到处都没打听到这个人。
    “回禀太子,”夏省身代为回答,“高仕达的家人过来,代告了急病……”
    贾放心想:这位不会是早先出去散了一圈会试的试题,现在怕东窗事发,所以赶紧告病了吧?
    但这解答了太子的疑惑,这位东宫之主便道:“高侍郎前一阵子事务繁杂,我看他脸色确实不怎么好。对了,这卷是阅完了吗?孤何时可以将最优的那些卷子送入宫中,请陛下过目?”
    还没等夏省身回答,太子先在这礼部官署里溜了一圈,瞅见了贾放,登时笑道:“子放,想不到你真的在这儿。早先父皇命人传讯的时候,我还不敢信。”
    让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参阅国家最重要的取士阅卷,这种事,也确实太过匪夷所思了。
    贾放却泰然自若:“皇上自然是觉得我所学尚自疏浅,不足以应付南方诸般事务,因此令我来向各位贡士多学习,看看他们提出了何等的善政良策。”
    这一番话答得入情入理,又切合了今次殿试之题,太子与夏省身听了都觉得十分入耳。太子登时笑道:“确实如此,说实话,刚看到这试题的时候,连孤都吃了一惊,但是细细想来,孤还真羡慕子放,父皇为你的确是想得周到啊……”
    这话就好比是说,这次殿试取士,皇帝其实是为了自己那没名没分的小儿子,为他遴选人才,出谋划策。
    但贾放却认为,这次殿试的试题,自向奉壹的学说始,而后到取士制度的改革,最后是试探现如今所取的“士”,是否真是合格的管理者,能够将这个国家的基层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太子就这么简单粗暴地将皇帝陛下殿试出题的理由归纳为以前的狗血原因,确实有失公允,但是却让夏省身等一众礼部官员听得很舒心——这就是皇帝的一点小任性嘛!再说了,贾放自从到这礼部“阅卷”以来,态度一直良好,口口声声是说他在“学习”。
    夏省身当即打算放过贾放,这次殿试之后上书直谏便不打算提贾放和这“第三题”,只拿第一题和第二题说事了。他从政多年,又是当年经历过庆王“乱政”的,因此知道这第一题与第二题的利害,知道这个口子万万不能开,打算在殿试之后,犯言直谏,要皇帝陛下亲口承认,重新采用庆王的学说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但在这之前,他必须先履行自己作为主考的职责,把皇帝陛下所出的这份诡异殿试所有的试卷都批改完毕,选出最优的,呈交皇帝陛下御览。
    “什么时候拆名?孤也想看看你们都选出了哪几位。”太子笑道:“是会元蒋仕材,第二名林海,还是神武将军家的子弟冯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