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08章 狗头火帽
    皇帝在西园滞留了三日。
    三日里,君臣对很多事情进行了探讨,也达成了一些共识,只待时机。
    三日后,圣驾返回凤翔新城,李适和李勉出席了童学和众书院的开幕,算是给张军背书。
    古代的办学实际上管理的很松散,国家的学校只管官员子弟,从九品到一品,流外(员外)并不被承认是官。
    各州县的博士,教授,助教只为官员子弟讲学,本身也是官。
    民间,包括流外官员还有胥吏的子弟只能自己请先生,或者到先生的私人学堂去学习,这就是私塾。
    官方对私塾是没有任何管理的,也没有任何监督和要求。
    但有一点,不管是私塾读的书,还是在官学读的书,都有科考的权利,只要报名就行了,并没有差别,一视同仁。
    事实上科考的学生反而是以私塾生居多,因为官员子弟大部分是走蒙荫和举荐的路子,再不济也可以私聘。
    但是说实话,这些平民成材中举走上官途的并不多,因为官员世家的子弟已经把位置占了太多,还要和寒门争一道。
    寒门子弟不受蒙荫,举荐这事儿看运气,他们的主要途径也是科考。
    基本上来说,胥吏以下人家的孩子,做官的可能性可以说完全没有,这个阶层卡的死死的。
    张军办学这事儿是他的仅力,不受国家管制,请李适过来背书只是为了激励士气,也想给以后的学生争一线机会。
    必竟以后这边学院出来的学生,可以自称天子门生了,这个名义还是挺唬人的,其实毛用没有。
    凤翔城再一次炸了,街头巷尾全是市民出来看热闹。
    府牧办童学,皇帝和首相亲自来开蒙,这个荣誉感是现代人无法理解的。
    最关键是,本府的童学向除贱户以外的所有人开放,不需要出身,这个就厉害了。
    这就表示,以后普能人家的孩子也能上学,而且还是和府内官员的孩子一起,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即使考不上什么,也能串连些人脉啊。
    这要是被谁家看中了,或者和哪家公子相处好了,这不就是一个未来吗?
    古人的智慧……这里是指真正的智慧,远瞻性,耐心和坚持,是现代人难以想像更难以理解的,不是现在那些靠手段坑蒙拐骗的伎俩能相比的。
    二三十年的计划在这个时代很常见,甚至往往都不入流。
    现在代科技发达了,信息畅通了,但人也越来越短视,甚至都不考虑明天。
    家国情怀,早已经随着古人的逝去,化作了一缕青烟。
    李适在开蒙仪式上讲了话,虽然不长,但意义重大。
    尤其是在军将书院,这几年李适也是危机重重,甚至一度逃亡,说到痛处泪光隐隐,把一群糙汉子感动的不要不要的。
    “……朕自此关切,大唐之复兴,责任便在诸位卿家,某企盼,也等待,期待他日诸卿之刀锋所向,赫赫我大唐声威……”
    随后,皇帝的诏书和兵部的通告便发向各道各州,点卯提将,点召各州府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折冲都尉、果毅都尉、镇将赴京。
    都知兵马,留守,留后,团练使,都虞候,诸武散将军以及边军等不在此次点召之列。
    其中驸马都尉和奉车都尉在唐代极少。
    驸马都尉是只有尚(娶)公主成为附马才能授与,奉车都尉御乘舆车,是给皇帝驾车的,不过后来变成了一种身份象征。
    诏书里加上这两员都尉,只是证明只次点召的重要性和皇帝的重视程度,表示连皇家也不例外的意思。
    说白了,就是各地的兵部任将都点到了,暂时还存在的藩镇以及藩镇武官没动。
    张军的计划是,等这些中下层武官学习整训过后,充斥到现存军队中,才是对即存地方部队做出改变调整的时机。
    军队的变革和地方官治完全不同,稳定是必须考虑的大方向,必须得慢慢来,不能急。
    李适参加完学校的开蒙仪式后就回了长安。
    大家商量了很多事情,李适也要回去安排一下。
    这位皇帝看到了复兴的希望,心中的迫切甚至远超张军。
    送走李适,张军也开始了自己的忙碌。
    他要做的事情更多。
    虽然打南诏,诳世家们去新罗都是明年春天的事情,但这会儿就得开始准备了。
    何况还有随时可能发作的尚结赞。
    前方打探的消息,尚结赞正是在安乐州,而不是张军判断的兰州。到底还是李晟更了解这个吐蕃名相。
    最了解自己的永远是敌人嘛,反过来也是一样。
    必竟李晟和尚结赞相爱相杀了几十年。
    尚结赞这个人擅策,主政时期吐蕃势力增长的很快,给大唐造成了很多大麻烦,最著名的就是平凉劫盟,离间李晟马燧和浑日进三将。
    但要是说起来,国国之间搞阴招这事儿,其实还是大唐开的头。
    就是那位一手打造了大唐开元盛世,又一手埋雷挖坑导致安史之乱的李隆基李三郞。
    736年,中书省右散骑常侍崔希逸节度河西,禀承皇帝意志,王希逸和吐蕃青海守将论乞力徐相处的不错,双方取得了相互信任。
    信任到什么程度呢?双方一起拆除了疆界要塞堡寨和栅栏,撤消了守捉使,两个人杀白狗盟誓,一起撤兵。
    两国百姓在边境线周围随意行走放牧,再无阻拦。
    737年,李隆基派大监赵惠琮问事凉州(河西治所),以吐蕃驳唐皇之命侵占小勃律的事件为引,命王希逸发兵。(赵惠琮不是宦官)
    王希逸不敢抗命,而撤了边防的吐蕃守军毫无防备,唐军直入青海两千里,再往前就干到逻些(拉飒)了。
    论乞力徐单骑逃脱。
    前面说过,在名字前面加论字的,是吐蕃皇族,加尚字的,是吐蕃后族,也就是皇后的家族。
    于是大唐和吐蕃之间的所有协议在这一刻都被撕毁了。
    李隆基当时相当高兴,感觉打了大胜仗,超过了先祖,还让监察御史王维兼河西节度判官,代表他去嘉奖部队。
    王维到凉州(甘肃武威)后,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
    赤岭会盟创造的短暂和平旋即结束,唐吐两军再次回到了战争状态,并越发仇恨。这也是为什么吐蕃后期和大唐一直硬磕的诱因。
    大唐这一次失信,彻底打开了国与国之间使用狡诈计谋的魔盒,国家之间再无信任信义,胜利获利成为目标。
    当然,不管事情因为什么,张军做为妥妥的汉家将军,这些都不在他的考虑之内,消灭夷狄就是他与生俱来的责任。
    但并不妨碍他在私下鄙视一下李三郎。什么玩艺儿。
    如果不是李隆基搞了这一手,唐吐之间的和平和谐必然会保持很久。
    而包括回纥,南诏,渤海,奚,靺鞨,室韦多族在内的众多羁糜州都护府也不会那么早心存异志:李隆基这一手,让大家警惕心大作。不得不防啊。
    可谓是离心又离德。
    送走李适,张军把学校这边的事务交给刘承旨督管,自己和韩监丞去了演武营。
    张军没请李适和诸相来参观演武营,甚至还有意做了遮掩。
    包括凤翔军械坊,紫阳观火药厂等等要害单位都没透露。这是他的起家法宝,这会儿不敢也不适合泄露任何消息。
    也幸亏这个时代,想掩藏一些消息还是比较容易的。
    在张军改变了火炮的铸造配方以后,炮管的铸造还在研发当中,但枪管这边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
    而且还有惊喜……火帽成功了。
    张军从一开始就没想过造那些火绳枪燧发枪出来,战士们一手举着火折子一手举枪,枪声一响喷的满脸乌青,还不能保证子弹飞向哪边。
    但这会儿就造出子弹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于是张军就琢磨起了这种火帽。
    他小的时候在农村长大,那会儿还没禁枪,他姥爷有一杆火帽猎枪,叫老洋炮。
    扳击的上方是个狗头,扳起来压上火帽,然后扣动扳击,狗头落下来击打火帽,引燃枪管里的预装火药。
    虽然古老,但不管是装枪速度还是发射速度,包括准确度,都远远超过火绳和燧发两种方式。而且比较稳定。
    甚至连续开枪十几发以内不用考虑清膛。
    除了依然没能解决雨天潮湿无法打火的问题以外,它的实用性耐用性都远胜火绳和燧发。
    在有了膛线以后,这把老炮儿绝对可以说漂亮,凤翔军的攻击力何止数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