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21章 作妖的西班牙人(第三更)
    这段时间,崇祯倒是没有到处出去折腾。
    毕竟第二个五年计划要结束了。
    而且各地巡抚的人选吏部已经提报上来。
    倒是最近有一件事大家伙又争论了起来。
    之前吏部提报人选名单,又廷议投票,投票的结果交给皇帝。
    当然,皇帝会参考投票结果。
    而现在吏部发出了通文,说这巡抚衙门的官员投票,由立法院来投,内阁和军委会的人就不要参与进来了。
    结果因为这个事,王永光被大部分人怼,怼得欲仙欲死。
    但后来大家才知道,这是皇帝的意思。
    从崇祯十一年的十一月开始,中央权力架构做了最后的微调。
    内朝组建了一个新的衙门,叫内廷。
    内廷下面分出吏部、礼部、翰林院、镇抚司、科学院。
    这是将原来的礼部从内阁剥离出来。
    但是原来的礼部管着全国的教育。
    而教育体系其实归内阁管。
    所以,礼部提出来后,额外成立教育部,统管全国教育。
    那为什么要将礼部提出来?
    礼部是做什么的?
    很简单,做思想宣传的,你可以理解为宣发的媒体,例如大明日报,就在礼部下面。
    那内阁作为行政最高衙门,就不要宣传的媒体了吗?
    当然也要,内阁重新组建报社,内阁的报社主要宣发新政和日常新闻,有内阁新闻司统一管理。
    而大明日报这一类的皇家报社,则是宣发、点评社会风气,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引导。
    在一个组织力,有三样东西是最核心的。
    哪三样?
    人事任免权、笔杆子和枪杆子。
    这三样,一样不能少。
    高明的管理者,从来只抓核心。
    这三样就是核心。
    对应的是吏部、礼部和军委会。
    至于翰林院为什么进来了?
    很简单,皇帝的御用秘书。
    以前御用秘书是内阁辅臣,现在内阁独立成行政衙门,皇帝总不能没有秘书吧?
    例如传达皇命给内阁、立法院、军委会,让翰林院的人做跑腿。
    翰林院在唐朝开始成立,就是专门做这事的。
    这是内廷的组成。
    那为何选拔巡抚要让立法院来推荐?
    原因很简单,巡抚管理地方人事、官员纪律等等,这个角色与当地的布政使、知府、知县等地方官员是有冲突存在的。
    布政使、知府、知县等属于内阁这条线管理,如果将任命和管理布政使、知府、知县等官员纪律的巡抚交给内阁来廷议选举,内阁岂不是可以从巡抚人员里选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人出来?
    这就是自己选人来管理委任自己的人了,这从权力制衡上不合理。
    而立法院在地方上不参与行政事务,属于事外编制,没有利益牵扯。
    所以让立法院来公投是最好的。
    而且立法院下面有都察院、刑部、大理寺等司法部门,让他们公投巡抚的候选人员,是最合理的。
    如此一来,这套中央权力架构的调整,算是阶段性完成了。
    为什么到崇祯十一年才做这样的调整?
    还是那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当社会还处于封建农业社会的形态,上层建筑一口气全部变了,会乱套。
    上层建筑一定是要适应经济基础的。
    眼下商业时代已经到来,诸多部门自然要做相应的调整。
    接下来的十一月份,立法院就开始根据吏部提报的名单做投票了。
    往日里主持廷议的内阁,现在被关在巡抚选拔的门外,多多少少有些不爽,却也无可奈何。
    到十一月底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巡抚候选名单都出来了,并且放在了皇帝的桌上。
    这些人有三分之二是北京大学毕业的,可以说是天子门生。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在任期间,征集非常好,历届吏部对官员品德的考核,他们拿的分数也非常高。
    崇祯一个个见完,一个个促膝长谈。
    最后,他自己再筛选了一遍,才确定下来。
    当然,这是第一批的省巡抚。
    先让省巡抚上任。
    等此次调整完毕后,崇祯自己也感觉,以后各司其职,效率必然大大提升。
    进入十二月份,周延儒也从泉州府回了京师,正式入阁。
    周延儒依然管市舶司,却还将整个海洋贸易线分到他这里来管了。
    北京的权力结构发生重大改变,这是大事,邸报也在十二月下发到全国各地。
    有人说,皇帝这是为了第三个五年计划提前做的权力调整。
    也有人说,皇帝将行政权下放给内阁,是要亲自全身心在全国抓贪腐。
    还有人说,皇帝其实是想要亲自带兵打仗。
    总之,关于最近数月权力的大变动,各种猜测都有。
    十二月初三,小雪,崇祯刚陪妹子们吃完午饭,李自成便在宫外求见。
    “陛下,臣已经调查过李岩说的那个张淳,他的火枪主要来源于民间,具体他也不知道制造商是谁,但是他说出了买家,买家背后的人是吕宋岛的大弗朗机人。”
    西班牙人来大明朝采购燧发枪?
    这就有意思了!
    看来西班牙人心里有很多想法啊!
    正在积极配置火器?
    民间有私人制造燧发枪,有没有制造火炮?
    现在开海了,商人都活跃了起来。
    有需求就有制造。
    海外对大明朝的火器有所耳闻,自然想采购,这是暴利。
    就像当年北方边境的商人卖粮食给皇太极一样。
    朝廷是严控火器的。
    但那又怎样?
    有了大大的利润,杀头的事,做的人还少?
    那些火器制造厂,往深山老林里一建,这个时代又没有卫星地图,更不可能有信息通网,谁知道那里建立了秘密火器制造厂?
    崇祯说道:“此事你亲自来查,成立专案小组,你拿着尚方宝剑去查,朕给你配置一批军队。”
    “朕给你提供几条思路。”
    “一、各省、州府、县的铁矿采购和冶炼。”
    “二、各省、州府的人力普查。”
    “三、各个交通要道的检查。”
    “四、从上海入手,朕让会市舶司加强核查,让海军加强巡逻。”
    皇帝这几条,一是从原材料开始查。
    制造火器,必然需要铁,哪些省有多少私人冶铁厂,这些各地都是有备案的。
    哪些地方的铁矿厂交给私人在开采,这些国土管理部也都是有备案的。
    哪些省的人力调动了多少,这些户部是有备份的。
    然后再是从交通运输的各个关口去查,火器制造好之后要运输吧?
    运输要走官道吧?
    交通部下面的人肯定有人查到过,但收了钱没有上报上来。
    从那些地方入手。
    再就是上海这个地方,还有没有其他的商人和那个隐蔽的火器制造商有往来?
    最后就是严守海关。
    李自成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他连忙说道:“臣领旨,必不负陛下重托。”
    李自成走后,崇祯陷入思考中。
    西班牙人不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