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小张庄老大的村支书当得越发稳妥,张成国在矿上也扶正成了支队长,方圆百里也算是个人物。唯一可惜的是,张成国的老娘终究抗不过,过世一年多了。李少峰循惯例,带着张权去小张庄换粮食,到了大队部,就听到人声嘈杂,张成国的大嗓门直嚷嚷。
李少峰敲了敲门,屋内一静,张成国转过头来,大喜道:“哎,李兄弟过来了,俺们中午不醉不归!”李少峰知道他有事相告,便点头答应下来。
张成国挥了挥手,道:“散了,散了,今天先到这儿,眼见的晌午了,俺还要吃饭,有什么事改天再说。”
张成国拉着李少峰道:“俺今天回村有点事情,今天倒是巧了。要是你不来,过个三五天,俺也得去找你和老师父,有些事情俺三弟也看不懂,托俺问问大师傅和小师傅的怎么看。”
到得老大家中,他们一家已开始忙碌做饭,杀了一只鸡,用土豆炖烂,弄了点野猪肉,配着青菜,用大盆装了,端了上来。酒还是散酒,张成国从矿上带下来的,满满两大暖瓶。李权拿着包裹口袋就去和老大的儿子张泽行换好了粮食,找了个凳子坐下,听着师父闲聊。
“小师父,老人家去世了,这将来会有什么变故?”张成国刚一坐定,迫不及待地问道。
李少峰一惊,沉吟片刻道:“这是大事。要说消息我还没有你灵通,后面的局势无非两种,一个是还像现在这样。另一种就是要变一变,至于怎么变,我也说不清楚。但至少不会比现在更糟了吧。”
李少峰倒是听说过刘邓大名,但退避山林数年,往事已然模糊。他也拿不准,事关他的构想,也关系到三个孩子未来的路怎么走,他要和师父商量。心中思忖,口中对张成国道:“我知道有些事是你兄弟要你问的,但我出世多年,也摸不清人心变动。这样吧,你跟我上山,师父或许可以指点迷津。”
张成国一拍大腿,道:“正是,俺兄弟倒也是很关心,他虽被打到,但人却没遭什么罪,俺们家也没受多少牵连。亏得俺兄弟一直说他是孤家寡人,其实他是过继给俺大爷的,是俺亲兄弟,暗里可是帮了俺们大忙了。现在他也不方便见老师父,俺替代去见见,还请指点迷津。”
李少峰、张成国心中有事,午饭草草结束,三人赶往青龙寺。到得寺中已近黄昏,听得仍有读书声,张成国赞道:“好啊,这孩子还真用功。”李少峰微微一笑。
听得外面动静,两个少年奔了出来,齐声喊师父。张成国瞧了瞧两个少年,一个面目憨厚,身材壮硕,手掌宽大,另一个目光灵动,身材修长,看上去颇为沉静,又赞了句好小子,接着道:“俺听老大说师父救了三个孩子,是这三个吧?”
李少峰心中颇为得意,前半生为国而战,后半生虽有波折,但却有了三个少年可承其志,人生也算完美。他点头称是,接着道:“你们两个过来,还有你张权,我要向你们张叔介绍下,以后你们还要麻烦张叔。”他指着随行而来的张权道:“他叫张权,十岁,常跟我下山办事,颇为伶俐。那个壮实的是尚兵,憨厚老实,也是十岁,那个最小的叫李忆之,才七岁。”
老和尚听到外面动静,也走了出来,张成国赶紧上前,握着老和尚的手道:“师父也老了,俺们很久未见,这金身也不知何时才能做到。”
老和尚招呼一声,众人进屋,只听老和尚说道:“老衲真的是老衲,我时日无多,见到故人十分宽慰。”张成国连连说老和尚长寿之人,百岁也没问题。
张权颇为机灵,倒上茶水,请张叔喝茶。张成国颇为满意,点了点头。说道:“师父,俺和小师父说道眼前形势,有很多不懂的地方,请大师指点迷津。”张成国顿了顿,老和尚示意他继续说。
他接着道:“刚才跟小师父说了,老人家去世,想知道有什么影响?”
老和尚也是一怔,略微想了想,道:“什么时候发生的?”
张成国道:“昨天广播里面说的,我听了后心里不安,昨晚费劲周折联系了俺家老三,俺家老三也不知道后面有什么变动。”
老人家去世仿佛一个石子投入平静水面,在这个偏僻的山区产生阵阵涟漪,缓慢而坚定的影响着方方面面。李少峰下山更为频繁,以往数月下山一次,当下则每周都要下山,有时去大队部,有时去矿上直接找张成国。
两年间,消息陆续传出,听说出了罪魁祸首也被打到了,接着主席离任,刘邓大军的军师邓老爷子出来管事,开始陆续平反,一切似乎走向正轨了。
李少峰与老和尚不断听到新消息,知道更多事情来龙去脉,更是亲身经历者,也是旁观者。老和尚见李少峰情绪起伏不定,便安慰道:“殉道者,非持大智大勇不可为,赴死需无畏!大势所趋,需得乘势而为。忘者已矣,生者多虑。”
改革开放终于开始了,撬动了乡村时代沉重的铁幕,掀起亿万乡人新生的曙光,整个国家挥手作别了昨日的颠倒黑暗,荒谬沉沦,民族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时代巨变,成分取消了,黑五类没有了,人人都可读大学,外出不用村委开介绍信,种地承包自主,不想务农,打工与或做生意都可以。
那时从土地讨生活不易,村中多数人兼做建筑工,都是苦力活,这就是乡村人的命。人生许多事情,有无奈,有痛苦,无奈于不能自己抉择,痛苦于摊个不好的出身,再倒退数年,家庭成分与农村户口犹如两道紧箍咒,更似两条绳索,死死的缠在广大乡村人脖颈上,让人在土地中生活,成长,老去,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终其一生无法离开。改革开放到底改变的中国大地的面貌,从此中国踏上新的征程。
1984年,张权尚兵十四岁,李忆之十二岁,识字习武已经九年。李少峰日夜调教,上午习武,下午识字,晚间练身,开始颇费力气,到了后来他们自己做事有模有样,已经不花多少精力,完全可以自己做了。只是李忆之似乎遗传了耕读基因,识字上要比张权尚兵好得多。尚兵念书兴趣缺缺,若是逼得急了,抱起书本念上两句,李少峰少不留神,便鼾声渐起,为此没少吃鞭子。
李少峰眼见时代变迁,知道到了入世之时,孩子若是长期呆在上山,对他的大计造成麻烦可不少。他与老和尚商量,决定让孩子们上学去。早些接触形形色色的人物角色,磨炼性格。
他特意去了趟村里,与老大商量,老大告诉他像他们三个有些不同,按照年纪,尚兵张权都够结婚生子,上学也不可能从一年级开始。虽然村里上学晚的,拖到十岁上学的也有,但十四岁才上学可是少见,而且两个孩子识字计算都没么问题,老大建议最好直接以转学的名义上初中。至于李忆之年龄到是合适,既然李少峰说李忆之学习不错,干脆就安排在村里南头小学上五年级,来年就升初中,这个他就可做主。尚兵张权要麻烦他二弟张成国去办。
李少峰想了想,觉得这样也不错,他倒没想过将来几个孩子学习上能有多大造化,尚兵张权两人在学校学个几年,将来肯定是要混社会的。他又到矿区去了一趟,与张成国见了面。李少峰进了矿区大门,在右边大楼找到了张成国,只见他一身警服,十分精神,正在对手下人说着什么,俨然一副功成名就的模样。李少峰心里叹了一声,时势造就英雄啊,不曾想,印象中无法无天的人已经成了矿上管治安的头头。
张成国见到李少峰非常高兴,连忙引着进入办公室,吩咐到了茶水。便笑道:“稀客,稀客,小师父终于下山了,可还是头一回到俺这里来,中午咱们不醉不归!”
李少峰也笑着道:“我瞧你官运亨通,将来做到矿长也不是不可能。”张成国听了颇为高兴,道:“哪里哪里,俺现在很满意,有人可以使唤,干什么事情公家买单,可以了。”
李少峰说明来意,张成国说这是小事情,但做起来也要有个章程,最好是让孩子落户,没有户口将来考学当兵都成问题,不过这事情倒也不急,孩子毕竟还小。先让孩子上学,就按照李少峰要求办,他让手下人联系校长,说是下午就过去一趟。过两个月,到了九月份孩子就可直接过来。
李少峰见事情很顺利,便问起户口的事情。张成国说这个他可以相法子帮忙解决,直接挂到村里那个人家的户头上,也可以单独成立一户,五人算做一家,落户在村里镇里都行,村里稍稍麻烦,一旦落到村里就要分地,村里机动地本来就不多,这样大家都不愿意让他们落后。要是落在镇里,李少峰得有房子才行。不过对于矿警,这些也成了小事。
张成国拍着胸脯应允了下来:“你放心,俺在镇上还真有房子,租给卖早饭的弄些烟酒钱,俺在矿区分了一套房,户口在矿上,到时候把你们爷孙都放到镇上,如何?”
李少峰摇摇头,说道:“这可不成,我成分高,要是和你扯在一起,对你没什么好处。还有没有其它路子?”张成国想了想,道:“你等下,俺问下武科长,他是矿上管物资的,比俺的权利还大,一年大几百万从手里过,招工也是他把关,他点子多,我打电话问问看。”
不多时,武科长给了回信,要张成国把他们弄到矿上办的砖窑场,就算是集体户口,至于怎么弄到户口迁出单就要看张成国的本事了。张成国听后,大腿一怕,对少峰道:“俺忘记了这条路子!事情好办了,砖窑场的头是俺以前的手下,跟他打个招呼,后面的事情俺来弄,你就等着听消息吧!”
李少峰听了,连连表示感谢。他不愿与任何人深交,但这张成国却是避不开的因果。李少峰提了个要求,老和尚和他两人分成两户,一户落在村里,一户落在厂里。张成国虽然不解,但也没有追问,就这么定了下来。
回到寺里,李少峰把上学的事告诉三人,三人十分兴奋,憧憬上学画面,一时间七嘴八舌吵闹起来。九年待在山上,每天重复同样的事,的确极为枯燥。李少峰转身进了师父房间,把事情说了,道:“我打算给三个孩子两个身份,一个放在马庄,跟您老人家一个户头,三人全部用假名。镇上用真名,户主是我。您看如何?”老和尚明白他的意思,将来孩子做了什么都有了脱逃洗白的可能,不太可能追查到本人。
连续两个月,李少峰不时提出各种设想,让孩子们完成。雨天夜中登山,要孩子们在山上连续走了十来个小时,美其名曰空乏其身。又给他们说些神鬼奇谈,接着要他们呆在墓地,美其名曰苦其心志。少年们倒是经历过,面无惧色,完成了李少峰各种安排,只是更加向往学校。
转眼九月将至,李少峰把三人召集起来,告诉他们如何安排,张权和尚兵进了初一,在青龙集上,路途较远。下得山来到小张庄要两个小时,小张庄居往矿区要大约一个小时,若是步行,尚兵张权三个小时才能到,如此一来路上时间太多。李少峰要张成国弄了辆永久自行车,放在小张庄南头小学,跟看门老头交代专门上学用的,这样节约不少时间。
三个孩子经过李少峰多年调教,终于开始融入社会,学校只是开始,他们必然与更多形形色色各种角色打交道,这也是成长的必然之路。李少峰只是交代,如果有人找事,要忍着。如果要报复,多想想怎么打猎的。如果看到别人的东西自己想要,就要想想当初河边时怎样交待的。
还有桩麻烦事。按照学校要求,三个孩子既然插班,一下子上五年级和初一,学校老师也有些担心。就让他们提前到校做个考试,看看能不能跟得上。老师为求省事,三人用的考卷都是升初中的考试卷。三人做得很快,不多时便交了卷子。看着他们做卷子的是一个姓杨的老师,从下井知青工人中选拔出来的,是个老三届高中生。见他们很快交了卷子,以为他们不会的很多。拿到卷子一看,心里一喜,就让他们在旁边等着,很快改完卷子。杨老师很是高兴,看着李忆之,越瞧越喜欢。杨老师把成绩告诉了一旁等候的王校长和韩校长,说他们考的都很好,语文数学成绩不错,念初中没有问题。
杨老师又把王校长拉倒一边,说一定要把那个李忆之分到她的班上,这孩子上初中都够了,吃了年龄小的亏,是个好苗子。王校长心里石头落地,到底是别人请托,要是不让上肯定不要,倘若成绩跟不上,他也不好交代,眼见着皆大欢喜,也就放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