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章:生不逢时的母亲
    上辈子,王母逝世后很长一段时间,王爵都在埋怨姥爷:
    “你这么厉害,为什么会把母亲嫁给一个喜欢暴力的父亲?”
    “就算你事先不知他的为人,以后也会知道吧?你为什么不替母亲撑腰,狠狠的教训父亲?”
    “要是你多多看顾母亲,是不是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惨剧?”
    直到王爵渐渐的长大,才慢慢的明白了姥爷的无奈。
    姥爷共有二子三女,母亲是姥爷最小的女儿,姥爷是1911年生人,1928年成亲,他去当兵的时候已经是1937年,那个时候,大舅、大姨、二姨已经先后出生,二舅已经怀在姥姥的肚子内。
    姥爷不在家,姥姥的日子过的非常辛苦,生小舅舅的时候难产伤了身子,自那以后,姥姥一直没有受孕。
    直到姥爷回家,姥姥的日子好过起来。
    日子好过了,姥姥的身子逐渐的好转,几年的调养之后,年过四十的姥姥怀上了母亲。
    或许是姥姥生身子没有完全好转,又或许是因为姥姥的年纪过大,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母亲出生时非常的瘦小,出生后经常闹病。
    姥爷费了不小的劲,才让母亲磕磕绊绊的长大,母亲的相貌很美,但她的身体非常纤弱,在王爵的印象中,似乎有一阵清风吹过,就能把母亲吹到天上去。
    若是在二十一世纪,母亲这样的纤弱美人,肯定会受世人追捧,但在那个时期不行,母亲这样的身体,不附和那个时期的审美。
    在那个时期,特别是乡下,大家都喜欢屁股大,腰身粗,身板厚实的女人,仿佛只有这样的女人才好生养,只有这样的女人才能吃苦耐劳,只有这样的女人,才能侍候好公婆,照顾好儿女。
    当然了,凭姥爷在金县的地位,纵然母亲身体纤弱,找一门好亲也不难,怪就怪大舅只生了四个女儿,二舅舅也没生下儿子。
    若仅仅舅舅无子还则罢了,关键的是:大姨和二姨同样只有女儿,没有儿子。
    有舅舅和姨妈的先例,熟悉姥爷人都认为;姥爷子女的血统有问题,他们很有可能生不出儿子。
    姥爷很想给母亲说门好亲,然而在这个时代,传宗接代是重中之重,就算姥爷的面子再大,也没人敢冒着绝嗣的风险求娶母亲。
    也不是完全没人求娶母亲,但是,来者要么有缺陷的残疾,要么是年纪大的鳏夫,母亲是姥爷的小女儿,也是唯一让姥爷操心长大的孩子,她是姥爷的心头肉,姥爷怎能把母亲嫁给哪些人?
    就这样拖着拖着,母亲的年纪慢慢的过了二十岁。在那个时代,大部分农村的女子都是在十七八岁的时候成亲,有的更早,过了二十的女子已经算是老姑娘。
    随着母亲的年纪越来越大,外面的风言风语也就越来越多,母亲渐渐的成了生不出儿子的代名词。
    就在这个时候,钱家村的老钱婆(王爵的奶奶),遣媒来为他家的大儿子(王爵的父亲)求亲!
    钱家为什么不惧流言呢?
    一个字:穷!
    非常的穷!
    老钱婆是钱李屯的人,钱李屯位于王寨子乡的边缘,再往西便是一座占地数里的沙土岗,因为紧挨着沙土岗,钱李屯的土地沙土化非常严重。
    沙土化的土地并不适合种粮食,这样的土地种植粮食产量很低,大约只有正常土地的六到七成。这样的土地更适合种西瓜,花生,地瓜,土豆等农作物。
    只不过,那时候不允许自由买卖,钱李屯若不种粮食,拿什么交国家的公粮任务?
    因为产量不高,钱李屯是出了名的穷,成年劳动力一天的公分,只有一毛多钱。
    老钱婆年轻时就没了老伴,独自一人拉扯着四个儿子长大,也幸亏是赶上了数年大锅饭时代,她的四个儿子才得以顺利的长大,大锅饭政策打破后,一家子的困难可想而知。
    对于快要活不下去的钱家来说,生存和传宗接代,自然是前者更为重要。
    或者说,钱家倒是想传宗接代,但他们没有传宗接代的条件,全家只有两间茅草屋,一家五口挤在一个土炕上睡觉,就这样的条件,那怕女方不要彩礼,娶回来住哪儿?
    盖房子?
    土胚房虽然并不值钱,并不意味着人人都盖的起。
    一间土胚房的面积大致是一丈方圆,房间的面积小于九个平米,一般人家盖房子都是一盖三间,隔断一间为里屋,其余两间为外屋。
    这样的房子需要多少材料,盖下来要花多少钱呢?
    东府地区有个顺口溜,说的就是土胚房的基本材料:
    “三间房,两千胚,十五根檩条一架梁,一层地基二百砖!”
    地基至少垒五层,五层就要一千砖,就算每块砖只要两三分钱,加起来也要二三十块。
    东府市是平原地带,这边适合做檩条的木材,价格便宜的只有杨树,锯一颗做檩条的杨树,至少上缴大队二块钱,十五根就要三十块。
    房梁需要用榆树,一架可以做房梁的榆树至少要五块钱,再加上门窗,苇席、白灰等等杂物,三件房盖下来,差不多需要一百块钱。
    钱家屯的人工每天只有一毛多,这些公分全部换成粮吃,也只是饿不死而已,根本没有多余的公分换钱,因此,钱家没有一点现金收入。
    年年拉饥荒,岁岁有欠账,没有一点现金收入的钱家,根本盖不起房。
    有道是穷则思变,变来变去,老钱婆的目光投向了家境富裕的王母。
    在老钱婆看来,母亲的优点大于缺点。
    不能生儿子怎么了,总比打一辈子光棍强吧?
    再说了,家里有四个儿子,就算老大无后,不是还有老二老三老四嘛!
    老钱婆更看重的是:母亲在公社中学后勤处,有个临时工的工作,每个月都有十几块钱工资。
    每个月十几块钱,几乎是钱家的收入总和,若是能把这笔工资糊弄到手里,拿出一半家用,家里就能吃饱穿暖,其它的攒起来,最多攒上两年,二儿子就能去上媳妇,以此类推,五六年后,儿子们都能娶上媳妇。
    等儿子们都娶了媳妇,等将来日子宽裕了,大不了重新给老大找一个。
    本着这样的想法,奶奶托媒来到了姥爷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