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惜惜的姑姑包家丽虽然在一个多月前就知道哥哥一家来这边过年,提前做了很多准备,比如修了下房子、和村民换了好些鸡蛋和腊肉,就是想他们来了以后能住的好一些,吃的好一些。但哥哥一家来了之后,他们却总觉得这里做的不好,那里备的不足,让哥哥一家千里跋涉,还吃不好住不好。
好在,一家人在一起的团圆年,纵使物质上有所不足,环境有些恶劣,却也是幸福快乐的。
除夕夜,再贫穷的西北农场也洋溢着喜庆。
年夜饭桌上,包家明红着眼说了句:“我们家,总算吃上了一顿真正意义上的团圆饭。”
这话一出来,包家丽哭了。
这一顿饭,她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再有。
重逢总是短暂的,包惜惜一家初三就要回城了。
临回城这一晚,一家三口躺在炕床上,包惜惜忽然对父母说,如果四年前他们没有逃过一劫,也被下放到农场,姑姑一家该怎么办,他们一家该怎么办?
包家明和李慧妍沉默了。
在这里待了几天,亲眼所见亲身经历,日子有多苦生活有多不便,是没办法自欺的。
他们沉默,包惜惜却流泪了,哽咽着对父母说,姑姑一家的生活太苦了。
真的太苦了,哪怕她每天告诉自己,要用积极,要乐观,但能做到,不过是知道他们只是短暂待几天,几天后就可以回城。
如果被下放到这里,她是后世来的人自然知道,所有的苦日子都有到头的一天。但生活在这时代的人不知道啊,他们没有盼头,该如何一天一天熬下去?
包惜惜想到这里就很心疼姑姑一家,也庆幸他们一家当年没有被下放。
她相信,他们家在城里好好的,也是在这个农场里苦苦熬着的姑姑心里的一个盼头。
女儿的哽咽,让包家明和李慧妍也忽然再掩不住那压在心底的痛。
他们在城里,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还可以经常接济妹妹一家。如果他们也被下放到农场,他们真不知道会怎么样。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他们也下放农场了,那么不管是他们家还是妹妹家,生病了不会再有人寄药,更不会再有人省吃俭用寄两票肉票和钱。更甚至,他们的女儿将要在那样艰苦的一个环境里成长,这是让他们最痛的。
黑暗中,包惜惜的声音再次传来,她告诉父母,其实在一本连环画上看到过许文雅的字迹,所以猜到了那封举报信是谁写的。
作者有话说:
上一章更完有些不安,修文的时候作话里添了一些话,可是应该会很多人么看到,想再说一次。
李惠兰坐牢出来,等坐完牢也四十多岁了,生不出儿子的了,许大山做梦吧。许文雅没得继续上学,在家干活照顾三个孩子。阶段性结局暂时这样,毕竟才十四岁,不好安排其他太猛烈的。
这封匿名信,也是两边彻底断裂的一个分水岭了。接下来包家不会有许家什么事,不过按大纲设定的话,许家的悲惨是不止于此,但现在只能先到这里。有时候影子也好痛苦,呜呜。怕剧透,但其实心里更害怕写不好。
就好比前面那个许文雅带走衣服的剧情,当时设定的时候就是想和四年后重逢遥相呼应,惜惜已经穿上了漂亮的衣服,而她穿的还是几年前带走的缝缝补补不合身的旧衣服。但那个情节冲击了好多小可爱的心。
呜呜,写上面那段情节的时候,每次更新就很慌,害怕突然跳出来说,崩了崩了。呜呜,真的好怕崩了,眼看着评论越来越少。
不过影子会好好按大纲写的,这本还是日常为主的,写日常真的有把握一些,也快乐一些。
? 第34章
女儿竟然通过连环画上的字迹猜到了写举报信的人是谁, 这对包家明夫妻来说着实挺意外的,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怎么说。
包惜惜因为此趟西北行让她深切感受到这样的日子有多苦,苦到她不免会去想很多。如果当年父亲没有阴差阳错成为英雄, 他们一家不得不下放农场,日子将会是怎么样?是不是比姑姑一家还苦?
因为这种后怕,想到许文雅疯了一样得不到就想毁灭,妄想通过写举报信毁了他们一家, 她心底就生出一股恼意,所以才会和父母说自己猜到了写那封举报信的人是谁的。
这些年, 顾及到父母和许文雅十年的相处,她再讨厌许文雅,也从不会主动在父母面前说许文雅的坏话。可这一次, 包惜惜需要一个发泄口,她就是要说,许文雅就是个疯子,逮着谁就乱咬的疯子。
说出来后, 她整个人舒服多了,包家明夫妻却陷入短暂沉默。
李慧妍忽然躺着不踏实,半坐起身给女儿拢了拢被子, 并轻轻压了压,不让空气中的凉意进到被窝里面。
包家明则在思考着要怎么跟女儿说,可随后一想, 一家人之间说话有什么好想斟酌, 不如坦诚来说。
他首先向女儿道歉,为他们没有告诉她这件事。
不告诉她, 倒不是说害怕她知道举报信是谁写的, 而更多的是担心她知道后会有心理负担, 甚至在她幼小心灵里再添一笔仇恨。
包家明又和女儿坦白了自己在看到信的觉得字迹熟悉想到可能是谁写的时是什么感觉——难过、震惊、不安这些都有,还有强烈的觉得可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