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快点考完回来。”安成抽抽噎噎地说。
两个大表哥对方家的弟妹也很有感情,依依不舍地话别。
方瑜替两个大侄子写好了复习计划,这时板着脸训导他们必须要严格按照计划来,争取快些考下功名。
这时,美臻已经写完了三十九回的内容,可惜距离结尾还有很远的路。
为了丰富剧情,美臻把主角定为七人,主要围绕花家来写。有花家两兄弟,一个敏而好学,一个比较懒散。还有花家两姐妹,主要是日常戏和感情戏。剩下的还有邻居叶家的兄妹和花家长子的小青梅。
七人各自性格不同,人生的机遇和选择也各自不同,又相互交织。
科举考试和市井生活是平行的主线,主打日常平实风。
美臻的创作生活是快乐与累挺并存,偶尔想偷懒也无处可偷。每隔上十天半个月,美臻就会威胁监工哥哥,说要收拾包袱回老家。
监工方瑜乐此不疲。他觉得一个优秀的作家需要激励和鞭策,他很荣幸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文学监工人。
方瑜还鼓励妻子也投身进文学创作中。
冯婉做为当家主母,日子过得也挺单调。而且她还比较传统,虽然有梁珍珍的前车之鉴,她也总想拉着丈夫再生一个。
方瑜把道理讲了又讲,冯婉嘴上答应得好,可心里还是想多子多福这套理论。
再者,人总会有侥幸心理。冯婉觉得她身体好福气壮,就算多生几个也不会有事。而且这时候哪家的妇人不是五个八个地生啊。
只要是有条件、没被丈夫冷落的妻子,肯定是要生到不能生为止。
尤其是像冯婉这样的官家夫人,她们吃得好养得起,身体营养充足,并不像百姓家吃不起肉的妇女那样,可能生到二十五六就衰老生不动了。
很多贵妇人三十五六还能生呢。
冯婉立志像这些能生会养的贵妇人看齐。
方瑜招架不住冯婉的痴缠,只能搬去书房守身明志。
为了分散冯婉的注意力,方瑜就鼓励冯婉和美臻一起写话本。
冯婉本不想参与创作,可架不住美臻的摇尾乞怜,同意每天写半个时辰替替小姑子。
美臻这下可高兴了!
哎呦,创作故事不难,难得是天天伏案写字。
这时候也没有个能打字的机器,纯靠手写,还是写工整的毛笔字,能不累嘛。
美臻的右手腕子都累到了,隔三差五就要敷个膏药,她都怕年纪轻轻地落下病根。
现在她哥把嫂子拉下了创作的深水,可算是挽救了她岌岌可危的右手腕子,必须不能让嫂子离开。
人都有惯性,冯婉很快就习惯了写字创作。
而且每天创作也很让人有成就感,如今冯婉有了这种成就感,每天都很快乐。
有了冯婉的加盟,这个科举文小说的写作进度大大加快,终于在秋天时写完九十九回。
方瑜这次也是时时跟着剧情作画,大半年下来画了二十多张,皇帝那边也是陆陆续续拿走收藏了起来。
方瑜无语,又特意重画了油彩画,这次总算是保留了下来。
这次的话本起名为《读书人家》,署名为八方客和慕芳者,又在方瑜的强烈建议下把捧碗郎列为科举顾问。
这段时间方瑜扩建了自家的印刷作坊,还大概弄出了简易版的泥活字印刷,又特意请雕刻好手刻了他画出来的插图。
话本写完后,就先印了精装的五十本,剩下的就按最便宜的来印刷。
在正式销售前,方瑜先把精装本呈给皇帝一家,一共五本,等待天家读者的反馈。
作者有话说:
哈哈哈,久违上午更新!我好棒鸭!
第140章 代号:改天换日
为了卖书, 方瑜还用手上的钱买了个门市房,打算自己开家书店卖书。
只是又一想,单纯开个书店实在不像能赚钱的模样, 京城里的书铺本就很多, 市场都饱和了。
还没想出个头绪来, 皇宫中尊贵的读者就反馈了热烈的读后感。
美臻之前写的《庸俗姻缘录》虽好,但其内容多局限在后宅女子中,和熙帝能看下去,但感触不多,还是皇后和公主能共情, 对这故事念念不忘。
这次的《读书人家》就不同了,兼顾了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 科举生涯和市井生活。
还能真切地还原出科举考试的大部分细节, 这就很让皇帝稀奇了。
皇帝当然很了解科举的制度和规则,但他却没有从考生的视角体验过考试全程。哪怕他身边的官员大多都是科举出身的,也不会有人和皇帝细说考场上吃饭如厕的各种艰难困苦。
太子也是如此。他把主角参加科举考试的部分都重读了两遍, 心中对每三年出来一科的进士有了新的认识和更多的重视。
至于皇后和公主,她们对两条剧情主线都很喜欢。感情戏扣人心弦, 市井生活细节的描写让她们感到新鲜, 科举方面的内容也令她们啧啧称奇。
皇帝大手一挥,让教坊排演《读书人家》, 他要看这出戏。
皇后和公主又是把方家姑嫂俩宣进宫,开了场古代版的书友交流会。
这天沐休, 方瑜带着家里人去新买的门市房考察。
方安成小朋友也跟着一块来了。她有模有样地在店内转了一圈, 学着她爹思考时的深沉模样, 突然发问:“爹, 娘, 我长大后不能去科举做官,那我能不能开店赚钱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