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我也不喜欢那些官腔,绕来绕去的,谁都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所以我从来不喜欢待在京里。”
他这么一说,两人之间好像真的有了十分的默契。贾放顿时觉得这大殿下十分对自己的胃口,脾气十分相投。
“夏省身大人也是您的老师吗?”贾放小声问。
大皇子口中轻轻“嘶”了一声,惊问:“夏大人,夏大人……听闻贬黜至南方做学政,难道,难道他也在武元?”
贾放点点头。大皇子拔腿就走,一面走一面催贾放:“到了地头怎能不拜见老师?你这小子还在等什么呢?”
他走得飞快,贾放勉力跟上,两人登时将身后跟来的县令袁化和李师爷等人甩了个没影儿。
这一路上则都是舒心的景象。城门已开,断粮之虞已解,大家的心反而都定了,也不怎么着急要回乡了。家住城外头的在慢慢收拾,原本就家住城内的,则正在街面上打扫,随时准备焚香祷告天地,感谢上苍赐福,保佑全城平安过了这一关。
很快就有人把贾放认了出来。
“是贾大人!”
“是贾大人救了咱们!”
“我早知道贾大人的能耐,他带那么一点点人就能守住桃源寨,手下添了那么多官军,自然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那些山匪们干掉!”
贾放:……对不起,我还真的没有这种本事。
大皇子似乎有点儿酸:“看来,城中的百姓都以为解这武元之围,是你干的不是我干的?”
贾放:“……回头我一定替您好好宣传,好好宣传!”
大皇子这才满意。两人像是认得多年的朋友,一路走一路聊,来到了武元县中的文庙,也就是贾放的节度使府署。
“周德玮!”两人一进文庙,便听见这一声称呼。
不用问,这定是夏省身老大人了。天底下可以这样连名带姓地称呼皇子的人,天底下只有这一个。只是这声音中气不足,听起来很虚弱。
而大皇子也不敢怠慢,三步并作两步,上前便冲夏省身行下大礼,叫了一声:“老师!”
虽然夏省身是太子太傅,但是他一直担任所有皇子(除贾放外)的老师。但是周德玮与他亲厚,令有一番原因。
大皇子的生母是外藩进献的美人。他的母亲生下大皇子之后,外藩转脸便反。因此大皇子母子在宫里一直是看着旁人的眼色过活的。
但夏省身却力排众议,只道大皇子既然是天家血脉,便与三皇子等人并无不同,更是将他尽心尽力地从小教起。大皇子前往西北历练之前,亦曾得夏省身亲自耳提面命,教他如何在西北行事,如何能够逐渐树立威信。
大皇子在西北站稳脚跟之后,一直与夏省身有书信往来。甚至夏省身贬来南方之前,亦曾经写信向大皇子解释。否则要是让大皇子误解了贾放是害他老师贬黜的元凶,这次估计就没有飞骑解围的好事了。
此刻,大皇子与贾放望着夏省身,两人同时吃惊地轻呼了一声。
只见夏省身形销骨立,瘦弱至极。
大皇子登时磨起了后槽牙,从鼻孔里哼出一声:“贾放!”
第171章
贾放见到夏省身如此, 也吃了一惊,忍不住朝扶着夏省身出来的郑伯宜看了一眼。
他离开武元县的时候,可是千万叮咛, 命郑伯宜千万要小心照顾老大人的身体。他很清楚,皇帝陛下将夏省身“下放”到地方上, 并不是真的因为礼部闹出了科场弊案要惩罚他。
谁知夏省身在路上就得了疟疾, 身体差下去一大截。这段时间里武元县城被围, 贾放只道是老大人待在府署里, 只要武元城守住, 夏省身就应该没问题的。
但现在看起来并不是如此。
谁知夏省身竟笑呵呵地替郑伯宜说话, 道:“子放, 你别怪郑先生,这不关他的事。”
郑伯宜也显得很郁闷:“老大人道,他一不能上城杀敌, 二不能帮县尊分忧, 如今全城缺粮, 如何还能独占那许多粮食?”
贾放与大皇子马上都明白了。原来夏省身变得如此瘦弱,并不是因为病,而是因为他坚持要把口粮让给别人。
贾放心头对这一位老大人登时肃然起敬。这一位总是将礼义廉耻挂在嘴边,却也确实是以此自律的。他一时觉得眼有些热,顿时决定下厨去找点什么能吃的,顺便也把这时间让给久别重逢的大皇子与他的老师。
贾放溜去了厨房, 翻到一坛子米酒,又听闻隔壁县衙养的鸡今早下了几个鸡蛋, 便命厨房去讨了两枚过来。城内缺粮缺成这样,县衙后头竟然还养着鸡,实属难能可贵——但是贾放为了夏省身的身体着想, 觉得确实不能批评武元县。他还决定得赶紧送信去桃源寨,让桃源送一些米粮和新鲜的食材过来。
这边厨房里,贾放在指挥厨子往微微煮开的米酒里打蛋花,郑伯宜就偷偷地摸来,寻到贾放问:“大皇子怎生来了?”
贾放便将之前大皇子转述的南安王两口子那回事转述了一边。
郑伯宜拧着眉头,一副百思不得其解的样子,道:“不应该啊?就算是南安王那里吃紧,陛下那头也不应该轻易将大皇子调来南方啊?除非……除非……”
郑伯宜一边说着“除非”,眼神一边往贾放身上溜。
贾放:……啥意思?
--